MENU

【特别报道】骄傲!筑起青春堤坝的长理人

今年7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席卷河南多地,一时间,“河南一定行”“风雨一起扛”“请让我上”……希望投身到抗洪救灾一线的请求不绝于耳。面对风雨,天灾无情人有情,灾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八方共赴河南抢险救灾,这其中,也有长理学子的身影!

朱昊楠:6天的入户登记,从受灾者到救援队

7月28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学生朱昊楠结束了6天的救援志愿服务,看到灾后正常运转的城市,回想起辛苦的志愿工作,他感觉一切都值得。

朱昊楠的家乡在河南新乡市,作为这场水灾的受害者之一,切身感受到“家里停水断电”的无助和困顿,但他并没有坐等救援,而是积极行动起来,帮助需要援助的人,“我毕竟年轻,能淌水出门,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7月23日,朱昊楠开始参与到抗洪救灾志愿服务活动中,“路上积水太深,老人家没法及时转移,社区就组织赠送分发物资,我就是其中一员。”不仅如此,朱昊楠又参与到为农村村民的安置点搬运物资;水灾后期,他往返于各个区政府之间,帮助救援队搬运抽水机。每天早上8、9点出发,一直工作到下午3点,沉重的物资和抽水机,让原本并不强壮的他疲惫不堪,却没有退后半步,“大家都咬牙赶进度,没有一个人退缩。好处是,现在二头肌、三头肌的线条出来了。”

为期6天的救援,带给朱昊楠的不仅仅是感动与遗憾,更多的是成长。他直言:“以前我总是当一个看客,这次实打实地参与到志愿者工作中来,见识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对受灾群众的关心和帮助,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人民的力量。”

魏金荣:线上统计信息,聚是一团火

河南水灾新闻几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201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魏金荣看到后夜不能寐,总想自己能做点什么。

灾区网络通讯不便,铺天盖地的信息涌到救援人员面前,如何及时处理求援信息,向救援人员传达求援情况最新变化,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魏金荣加入线上求援信息采集微信群,参与线上统计信息志愿服务,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对求援信息进行筛分复核,协助救援队救出更多人。

在志愿服务期间,魏金荣每天大约处理几十条乃至上百条的信息,“工作了大概有三、四天,每天都挺忙的,半夜手机还在响个不停。”回忆起进行志愿活动的时光,他感慨万分。尽管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到深夜,闭上眼睛都还在盘算着接收的信息,魏金荣却很谦虚地表示:“比起一线的救援队、消防队员、警察、医生,这都不算什么的。”

为了扩大传播渠道,他们利用微博超话、微信、快手、抖音等各大传播渠道搜集求救信息,再度进行信息核实,对接救援工作、提供救援物资的组织,按需对接;同时,经核实后的求救信息还会发往编辑组,录入官方的河南暴雨紧急求助通道。

有一件让他印象比较深刻的事,“记得我联系到一位被困的群众,把他的信息发给了救援队。”在收到被困人获救的信息之后,他激动地流出眼泪,“在自己的参与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真的很有成就感。”

李子健:灾后淤泥处理,苦中作乐是成长

2019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子健的家乡所在地属于郑州市,“郑州水灾非常严重,我们这个下属小县城也没能幸免,洪水过了好几天才消退。”当洪水被排走,路面上、楼道里,都留下了厚厚的淤泥。李子健在父母的鼓励下,参与到登封市实验高中家属楼的淤泥清理。在打扫过程中,脏乱与疲劳一直伴随着他,“最先的工作是把淤泥垃圾往铲车上运,是个需要体力和技巧的活儿,没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当时郑州的平均气温在32度以上,被汗水浸透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在打扫的过程中难免弄脏自己,他调侃道:“后悔呀,心里抱怨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儿,想赶紧回家吹空调。”

话虽如此,可他还是坚持和伙伴们共同劳动,为集体做贡献。淤泥里混着大土块,大家清理不了,便找小铲车帮忙,小区里奔走着忙碌的身影,看着每个人逐渐放缓的动作、疲惫的眼神,李子健没有丝毫的退缩,“真的投身到志愿服务中,我有满满的获得感,虽然累,但是很充实。”

从小娇生惯养的李子健,在志愿工作中体会到了未曾有过的艰辛和满足,院子里三、四亩的公共区、楼道,“中型垃圾车差不多拉走四、五车淤泥吧”,又脏又累,后期还要处理细节,回望灾后焕然一新的小区,小孩子们又可以恣意奔跑,觉得一切都值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情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如今,这一期许,正在成为越来越多长理学子选择的方向,在党和人民需要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豪迈的青春答卷。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撰稿:罗蓉 史冰晴  审核:于英焕  编辑:丁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