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长理这十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年乘风破浪,十年扬帆远航。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时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坚定实施“学术立院、人才强院、创新兴院、文化荣院”的“四大方略”,全面实施“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升质量为主题、以国际交流为抓手”的“八位一体”发展战略,担当作为、拼搏奋进,各项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在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走在前列”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深入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工作,学院成功申报1项省级党建研究课题、15项校级党建研究课题。着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特色理论学习+搭建实践平台”的教育模式,创新开展“课间十分钟”“微思政”等思政教育活动,并与多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开展“青春相伴”公益助学、“大手拉小手,点亮科技梦”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知行合一的思政教育成效,学院“心晴志愿者服务队”被评为第四届“长春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


image001.png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各项办学指标不断取得新突破。2018年,“纳米测量与制造技术中心”教工党支部获批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2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1人荣获吉林省“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坚持学科龙头地位,学科实力不断提高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不断优化调整学科结构和方向,加大学科平台建设力度,建立了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重点、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专业学位领域,1个“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空间光通信和组网技术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成像、微波、信息等领域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


image003.jpg


强力支撑学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建成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为代表的国家级国际合作平台,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相关成果被《人民日报》、美国科学日报、美国光学学会等20余家中外媒体、科研机构报道。

近十年,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规模增加2.5倍,达约280/年。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竞赛奖励200多项,成果层次和数量均大幅度提升,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防现代化科技创新人才和业务本领高强的拔尖高素质人才。

实施人才引育并举,师资建设成效显著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持续增加教师总量,形成了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中坚力量,年龄、职称、学历、学缘和学科研究方向上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现有教师14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增幅达80%,教师中2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30余人次先后赴英国剑桥大学、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德国奥尔登堡大学、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交流学习,先后聘请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20余名教授担任研究生导师。


image005.jpg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先后获批省部级重点学科带头人2人、长白山学者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吉林省教学名师2人、吉林省教学新秀1人、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支,全国归侨先进个人1人,中国侨界贡献奖一等奖1项。教师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案例教学竞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注重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辅导员主持和参与各类思政和党建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7人在吉林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吉林省优秀易班辅导员”评选、长春市“高校文明杯”竞赛活动中获奖。学生工作办公室荣获长春市“高校文明杯”先进基层单位,学院团委荣获长春市“先进团委”称号。

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建设由“规模发展”转变为“内涵发展”,注重专业特色、带头人和团队等方面建设,培育形成了一大批省级以上教学平台、省级以上教学团队、省级以上教学名师。

建成1个吉林省品牌专业、3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3个专业入选吉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3个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先后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image007.jpg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获批吉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余项,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余项,“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课程建设迈出新步伐,建设吉林省金课、吉林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吉林省本科高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5门。2022年,获得吉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中心2个。2016年,获批学校首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竞赛传统优势持续增强,荣获国家特等奖4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57项、三等奖62项,省级奖励800余项,“理工之星”电子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获全国“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image013.jpg


激发科研优势特色,学术成果大幅提升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研、产业和平台由“均衡发展”转变为“优先发展”,国家级和重大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大幅提高,形成一大批特色、典型科研成果。


image018.jpg

image021.jpg


先后承担和参加欧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科研项目数量增加2倍以上,科研经费增加3倍以上。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励37项;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十四五”期间,学院实现了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交流互鉴持续升温


image025.jpg


十年来,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加强与国际著名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学科方向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

外国专家受邀来华交流100余人次,教师受邀赴国外交流50余人次,聘请美国、英国、德国和俄罗斯教授开设国际化课程30多门,联合培养学生500余名。主导并创办3M-NANO国际会议,列为IEEE系列会议,促进了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

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人数增幅达80%。开展国际合作项目8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3项、开放基金项目15项、引智人才项目15项。举办国际会议10届、学术讲座/论坛100余次,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


image033.jpg


建功新时代,奋斗正当时。今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将坚定实施“四大方略”和“八位一体”发展战略,确保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在学科、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吉林省和东北地区名列前茅;部分优势学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培养相关学科领军人物,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为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不懈奋斗。


(供稿: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编辑:唐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