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理工往事】施正荣:梦想放飞的地方

于英焕  贾惠淇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领军人物,澳大利亚国家科学和工程技术院院士,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79级校友、光学仪器专业学生施正荣,讲述“理工往事”。

“计划性学习与生活,让我受益匪浅”

1979年,16岁的施正荣第一次离开镇江,跨越千里来到白山黑水的大东北。

“刚来长春时气候很不适应,穿着厚实的棉袄棉裤,食堂里大多是粗粮,慢慢地后来一顿饭能吃三个黑面馒头。”幸运的是,班里的本地同学、靖班长、李晓明老师都对他很照顾。渐渐地,他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习惯了东北的学习与生活。

对施正荣来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学校的半军事化管理——早上6点长跑、早自习,晚上10点熄灯,帮助他养成了非常规律的学习、生活、娱乐、锻炼的习惯,非常有计划性。“虽然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学生也做到这一点,但是经过这种训练,一定会在他今后的事业上有很大的帮助。”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从严要求让他至今难忘,“一个月一小考、一季度一大考”的严格要求,让学生们不断地处于紧张的学习之中。“每天晚上,英语老师都会在101教室为学生补课,发放整理好的资料与习题,学生也自愿去那里上自习。”虽然学习很苦很累,但施正荣不竭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并在大三那年拿到了全校英语竞赛第二名。

那时,每有闲暇,施正荣都会去其他学院蹭课,根据兴趣旁听激光红外、基础物理等课程,有时甚至参加考试,在跨专业的交流过程中,不仅拓宽了知识领域,也使自己对科研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大二的时候他就决定将技术科研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施正荣在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上代表发言

 

“基础是一切萌芽生长的可能”

1983年,施正荣收到的一封信,影响了他的一生。

那年他大三,为了备考研究生,他给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王之江老师写了一封信,询问考研该如何准备。王老师回信很快,寥寥数语却让施正荣醍醐灌顶,一直记到现在——考研究生最关键的是你的基础,而不是你的专业。大学期间,要把基础学好。“站在现在回首过去的学习与工作,真的如王老师所说,基础是一切萌芽生长的可能。”一方面,基础知识意味着横向能力的打通,在面对不同行业的差异化、不同发展阶段的变革时,都能从容应对,快速学习,高效适应,从而不被时代所抛下,也不被某一个行业所束缚;另一方面,基础知识意味着底层思维的锤炼,比如理科的逻辑思维、写论文时查阅资料的方法、辨证思考问题的习惯等,都会对未来工作产生巨大作用。

收到回信后的施正荣,严格按照王老师的建议,对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始终没落下,并通过查阅论文,时刻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研究工具与学习方法。最终,施正荣成为系里唯一一名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生的同学,继续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

奋斗、自信、感恩、坚持”

1988年,硕士毕业的施正荣被公派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留学,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施正荣不仅很快获得了博士学位,还获得了10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攻克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难题的人。

2001年,施正荣携技术回国,正式成立了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仅仅四年,产能就达到了540兆瓦,销售收入达100亿美元,跻身世界光伏行业前三强,被誉为“光伏界的微软”。他本人也被英国《卫报》评为“能够拯救地球的50人”之一。“我刚回国的时候,国内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一度电4-5元,现在是一度电0.6元;光伏组硬板之前是每瓦8美金左右,现在是4毛美分。这些都表明过去十年光伏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主要得益于科技创新、资本市场投资、产业政策,产业链的形成”“我创业成功的故事,属于学者型创业”。

2008年,施正荣出资1000万元,在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设立正荣奖学基金,用来奖励和资助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优秀学生。“我读本科的时候,国家奖学金给予我很大支持。今天我有这个能力,就应该做出回馈。不仅是金钱的资助,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奋斗、自信、感恩、坚持。”

2013年离开尚德后,他继续进行着自我迭代与升级,“我刚创业的时候,重要的是建立产业链,降低光伏成本。现在光伏成本已经降到了接近自由市场的程度,储能、能源管理、智能电网等这些能源交易行为逐渐显现,光伏的应用场景也开始变化。沿着这条思路来看,我有很多事情可以做。”2016年,他与团队推出了适应光伏应用场景变化的新产品——eArche,并且在各种场合强调“创新”和“年轻人”,用自己的经验和资源优势,为年轻人创造更多机会。“为人类构建一个绿色、可持续、享乐型的未来”,是施正荣的美好心愿。

全文刊发于《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报》第615期 新闻·综合版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审核:于英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