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特别报道】何以为人师——师德建设大家谈之五

做真实的自己,让“师生情”细水长流

 刘冬梅

何为师?传道、授业、解惑也。

那么,如何为人师呢?

这个难题,伴随了我从教的20多个春秋,也见证了我一步步的自我修炼。

为人师,不仅需要宽广厚重的知识底蕴、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更需要老师找准自己的师生相处之道。它像一味调和剂,其合理巧妙的运用,将在融合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们常说,老师像园丁一样深爱着每一个学生。这种描述虽然正确,但仍稍显片面。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双向的、紧扣的纽带。单单做到“师爱生”,只不过是出于职业需求和道德素养的被动型的爱,纵一时激情,终难细水长流。而“师生互爱”,则是一种双向传递、生生不息的主动型的爱,如小河潺潺,滋润你我心田。当你在课堂上咳嗽不止时,一粒西瓜霜的出现会让你万分感动;当你胳膊酸痛时,冲上来擦黑板的孩子会让你倍觉贴心;当你推开教室门,迎来齐声高唱的生日歌,会让你再次感叹,身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和骄傲……

在这20多年的讲坛生涯中,我始终坚持,舍我其谁、双方共担的责任感。课堂上,认真执教的态度、渊博深邃的知识、创新多样的形式、一丝不苟的精神,都会在学生心底打下深深的烙印。而感受到这种美好的学生,就会把同样的情怀反馈给老师。老师为学生的收获负责,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双方共同为课堂负责。教学中不乏这样的现象,教师激情澎湃、学生异常活跃、课堂气氛热烈、师生配合默契,不可否认,这就是互爱的力量。

 

 

全球畅销书《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作者史蒂芬·M·R·柯维提出,信任在现今协作沟通的世界里是一种新的“货币”:每一次赢得对方信任,都是往他的账户里“存钱”;而如果让对方失望,就是从他的账户“取钱”。一旦取钱过多导致破产,双方的关系也就断裂了。老师只有对学生坦诚,才能赢得他们发自真心的尊重与爱戴。

“这个问题我没有思考过,让我想想下次课再交流……”诸如此类的话虽然不能过多,但偶尔有之也无妨你的光辉形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同“智”)也。我本身的性格比较开朗、活泼、直率,所以更倾向于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在我看来,学生的内心如璞玉般纯粹,你对他掏心掏肺的好,他就会把你的一切都往善意上想,“老师没有恶意”“老师是为我好”“老师和我开玩笑”“是我自己没有复习好”……与这样一群小朋友相处日久,心里总是暖暖的。

随着95后、00后的涌入、我越来越多地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课堂是师生展示自己的方寸天地,无论年龄、性情、对象,都可以挖掘与展现自身的潜力与魅力。摘去偶像包袱与光环,拿掉不必要的纠结和害羞,个人魅力的彰显是师生彼此之间获取好感、互相征服的关键。在这三尺讲台上,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大声呼喊——在这里,就做我自己!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审核:于英焕  编辑:丁宇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