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好青年】理学院青年教师周林华:脚踏实地“做梦”
脚踏实地“做梦”
俞鸽 吴佳倩 田苗华
春日午后,微风温润地拥抱着第二教学楼,灿烂的阳光铺洒在六楼走廊上。我们满怀好奇地走进周林华的办公室,周老师热情地给我们递水,一抬头发现他办公桌上一张挨着一张贴满了便利贴,瞬间对这个传说中细致入微的老师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三尺讲台育桃李
周林华2006年来到学校,到现在已经有13个年头。教书育人,做一个好老师,是他始终的坚守。
不管是自己带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周林华都花费了很多心思来培养他们。谈及学生培养,他若有所思地说:“我认为培养学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领学生做项目,教他们写论文,需要做的工作非常多,但是当成果一出,感觉一切都值得。”
周林华对学生要求严格,尤其喜欢“折腾”本科生。他不仅会在寒暑假给学生留作业,还会给挂科的同学单独建一个微信群,额外“开小灶”,假期结束后一个一个当面批改。这种“贴心”的指导让学生们心生畏惧,却也帮他们打牢了学习基础。所以,同学们都打心眼儿里喜欢和尊敬周林华,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们口中的“华哥”。除了课后“敲打”,周林华对课堂教学方式也有自己的考虑。 “大课堂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就像WiFi信号一样,越往后越弱。”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他把目光瞄准了“翻转课堂”,计划通过分组圆桌座谈的形式,把学生推上讲台,培养主体意识,锻炼表达能力。
出于系主任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周林华在教育和指导学生方面十分卖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大二学生董俊彤向记者透露,除了上机实验课之外,周林华的课堂上全部都是板书,“在碰到步骤繁多的论证过程时,周老师会说:这个黑板太小了,容不下我们数分(“数学分析”课程的简称)的思想。”。在数学实验室做创新项目的大三学生崔健笑着说:“要想跟着周老师做项目,就必须享受他追命连环call的紧迫感,因为除了例会之外,他会随时、频繁打电话跟你沟通项目进度。” 研究生董文文告诉记者,周林华不仅每周组织所带研究生进行2次研讨,一对一监督学习进度,还会亲自帮助大家筛选需要阅读的论文,“我们这届8个人,每个人大约20来篇,简单算一下就知道周老师的工作量有多大。”
经过周林华培养的学生,在保研和考研的时候优势明显。他带的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团队的4个学生都因为跟他做过项目、发表了论文而被导师看中,顺利通过了考研和保研的面试。“我们的学生在经过了一两年的锻炼之后,直接就可以跟着导师做研究,这一点对于任何导师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从我们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很受欢迎,甚至破格录取他们。”说到这些事,周林华喜不自禁,“其中的3个女生还成了那一届学生中仅有的三个数学女博士。”
专业建设显担当
从最初只有一个本科专业到现在的两个本科专业,两个硕士点和一个省级实验中心,短短4年时间,在周林华的带领下,应用数学系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面对因部分教师出国学习导致授课教师短缺的问题,周林华决定通过“轮讲”的方式破题。这意味着每位老师都要讲新课,而熟悉一门新课至少要讲三轮,无形中增加了老师们的教学压力。“周老师自己身先士卒,主动承担了比大家都多的教学任务,同事们自然就很信服,跟着他一起做。” 同事王长佳说。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但保证了教学进度,还促使各个方向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师梯队,为专业的后续发展蓄积了人才力量。
2015年,应用数学系的首个硕士点“应用统计”开始招生,周林华带领全体导师每周拿出半天的休息时间与研究生交流研讨,坚持了一年多,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那段时间的工作属于义务劳动,老师们不但没有课时费,工作时间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周林华语气中透着感激,“正是大家的这种可贵精神,才让我们应用数学系快速发展起来。”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担任系主任之初,周林华就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把团队建设看得比什么都重。每周四下午,他几乎雷打不动地组织系里老师集中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交流,增进情感。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总是将党建工作与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用党性觉悟激发奋斗热情。“记得在学习黄大年和郑德荣同志先进事迹过程中,他就不止一次地跟我们讲,应用数学系的发展、学院的发展都需要各位老师热爱教育、勇于奉献。” 同事高瑞梅说。
周林华告诉记者,他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大家齐心协力地把教学质量搞上去,把硕士点建设好,在不久的将来拿到应用数学博士点。高瑞梅说:“他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也是一个有学术造诣的人,2018年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特别让人佩服。虽然我们现在工作任务很繁重,但他能让我们看到应用数学系未来的良好发展趋势,所以同事们就愿意跟着他一起做。”
交叉创新谋未来
对于专业未来发展的谋划,周林华心里有一本精细账。
从2017年开始,他每年组织全系教师拿出10个创新实验项目,放到由他负责的省级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里重点打造。每个项目需要6-7个人,其中4-5人在系里产生,其余的在全校其他学院遴选出现。这样一来,每届学生中至少有四五十人有机会跟老师做项目,无疑会对学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来自其他学院的20名左右的学生,会带来不同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用这种方式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创造出优异的科研成果,这对院系发展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反哺。”周林华欣慰地说。
除了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交叉融合,周林华自己也正在着手将数学学科与学校的“王牌”专业光学结合起来,尝试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安博·体育(China)官方网站的光电特色优势明显,我们应用数学也要立足这一点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将记忆学习、人工智能和光电数据分析结合起来。”畅想着未来发展,周林华兴奋中透着自信,“如果进展顺利的话,我们学校将来不仅在光电领域有优势,数学领域同样能够得到广泛认可。”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问周林华心目中青年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他说,青年人应该有理想、有情怀,但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沉下心来认真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只要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时间可能会久一点儿,但最终会收获惊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认认真真地搞好专业学习,踏踏实实地丰富知识储备,这是大学生们最应该做的事。”
迎着落日余晖,周林华把我们送到门口,转身就又埋头到办公桌前继续工作,案头那一张挨着一张的便利贴,已在脑海中深深烙印,挥之不去……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新闻中心 审核:于英焕 编辑:贾惠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