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传递机制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2007-11-20)
报告人:张家骅
内容摘要:
介绍近年来,利用各种能量传递机制,设计和制备的多种新型稀土发光材料。主要包括:基于持续能量传递机制的红色长余辉储光材料;具有量子效率大于1的量子剪裁荧光材料;白光LED照明用荧光体;稀土上转换材料。
主要科研成果:
从事先进稀土发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973、中科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基金和吉林省科技厅基金等项目二十余项,领导的研究小组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
(1)设计和制备出稀土高温光谱烧孔材料,在国际上首先实现了室温下的永久性光谱烧孔,获得了室温下光谱孔寿命为300小时以上的国际上最好结果,在国际上光谱烧孔光存储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2)针对绿色照明用发光材料,研制出几种新型白光发光二极管用高效稀土荧光体。
(3)针对红色长余辉材料缺乏的现状,利用持续能量传递原理,实现了商用蓝绿长余辉向红色长余辉的转换。
(4)针对J-O理论的局限性和稀土4f组态高能光谱理论遇到的困难,建立了新的模型和理论方法,发展和完善了现有稀土光谱理论和方法。
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两项;2005、2006、2007连续三年被邀请在美国电化学学会(ECS)系列会议上作邀请报告,分别是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开的第207次,美国丹佛市召开的第209次和美国芝加哥市召开的第211次ECS会议。
报告人简历:
研究方向:先进稀土发光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
张家骅,男,生于1965年,汉族,理学博士学位,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发光学报>>、<<光电子.激光>>杂志编委;长春市政协委员。1986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7月和1997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凝聚态物理专业分别获得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89至年今,一直在中科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从事稀土发光物理、材料与器件研究。1994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97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10月至1997年6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Aime Cotton实验室,执行中法科技合作项目-光谱相位编码全息光存储。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瑞士日内瓦大学物理化学系,高访,从事稀土离子组态混杂与光谱研究。2004年2月至2004年5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高访,从事掺杂纳米材料超快发光过程研究。
时间:2007年11月21日下午2:00
地点:东图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科技处